大眾新聞客戶端
“一天掙百八十塊錢。買七十塊錢的煎餅,我們能吃多少天?”
在滕州市龍陽鎮“龍湖月色”片區,71歲的焦莊村村民屈貴珍向記者算著“明白賬”。一年多前,他還是圍著土地打轉的“老農民”。如今,土地流轉,企業進駐,他成了在家門口上班的景區工人。
“鄉村振興”對他而言,不再是墻上的口號,而是“這里要有活,必須得干”的責任感,是一份日結的、踏實的安穩。在“龍湖月色”,300多名村民和屈貴珍一樣,實現了“家門口”就業。
如果說屈貴珍的“安穩”是“龍湖月色”的“里子”,那么“專業人才”的涌入,則是它吸引人的“面子”。
王聰是泰安人,一位有著9年經驗的專業船長。今年5月,他從東平湖“水泊梁山”來到了滕州龍湖。
“我們開船的圈子比較小,”王聰說,“船員是特殊行業,就業位置少,景區不好找,我們也不好找。”
他面試后當即留下,因為“龍湖月色”不僅提供了稀缺的崗位,更提供了“舒心”的人文環境。“同事相處順暢,在這兒過得舒心。”
能讓屈貴珍“安居”,也能讓王聰“樂業”,“龍湖月色”的底氣,來自其強大的產業“引擎”。
總投資1.6億元的“滕陽里龍田茶園”,就是這個引擎的縮影。總經理王金海正挑戰一個“南茶北引”的老難題。
“數十年前我們嘗試過種茶,但在今天,我們終于實現了滕州種茶的夢想。”王金海說,除了有浙大等科研院所的“茶科技”支持,成功的關鍵更在于“管理,就看你是不是用心了。”
這份“用心”,體現在他對三產融合的深度思考上。他的茶園不只是種茶賣茶,而是要“做‘吃茶’,做茶點、新中式茶飲、茶水產”。這個集“種、加、銷、研、學、游”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,徹底激活了“一片葉子”的價值。
王金海的茶園,正是滕州“龍湖月色”片區宏觀規劃的生動落地。這片覆蓋龍陽鎮10個村、總面積23.03平方公里的省級樣板區,從頂層設計時就明確了“農是根、文是魂、旅是花、富是果”的理念。
滕州市堅持“政府主導、企業帶動、村級牽頭、農戶參與”,通過引入浙江鄉立方集團、信華集團、西安袁家村回民街商會等專業力量,謀劃了23個重點項目。同時,成立山東云禾鄉村旅游公司,建立了“公司運營、集體合營、農戶聯營”的利益聯結機制。
宏觀的“機制創新”,最終變成了屈貴珍、王聰、王金海的“個人機遇”。
數據顯示,自開園以來,“龍湖月色”片區累計接待游客70余萬人次,營收突破800萬元。助力村集體增收220余萬元,帶動村民增收500余萬元。
“下一步,我們將以更大力度抓項目強產業、抓運營增效益、抓善治優服務,努力塑造更有顏值、更有品質、更有溫度的片區樣板,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”龍陽鎮黨委副書記、鎮長魯宜濤說。
記者手記:龍湖月色的“里子”
“買七十塊錢的煎餅,我們能吃多少天?”
采訪結束,我腦子里最深的印記,不是800萬的營收,也不是23平方公里的規劃,而是71歲屈貴珍這句最質樸的“煎餅賬本”。
作為記者,我們習慣于提煉“樣板”的宏觀邏輯,但屈貴珍這句話,瞬間穿透了所有“材料”,讓我觸碰到了“龍湖月色”最滾燙的“里子”。
鄉村振興的成功,其最小的度量衡單位,或許就是一張煎餅。它關乎一個71歲老人的體面、安穩和“被需要”的職業感。這比“人均增收XX元”的數字,來得更直擊人心。
這種“里子”還體現在“人文”上。船長王聰反復提的不是薪資,而是“舒心”。一個鄉村項目,能吸引外來專業人才,并且讓他產生“歸屬感”,這是最難的。我看到的是,一個良性的“微生態”正在形成,它比硬件設施更具黏性。
同樣,茶園負責人王金海的“執念”也讓我觸動。他談論“南茶北引”的失敗歷史和“用心”的管理哲學時,我看到的不是一個職業經理人,而是一個“賭”上情懷的“本地人”。
在“龍湖月色”,我最大的感受是:那些宏觀的“機制創新”之所以能落地,恰恰是因為它撬動了這些最微觀的人性——“安全感”“歸屬感”和“成就感”。
這,或許就是“龍湖月色”從“樣板”走向“家園”的真正秘訣。
(大眾新聞記者 楊成 趙雅南)
責編:
審核:劉美顯
責編:劉美顯












